挑花(望江挑花)
2022-07-21 15:07:22  |   发布者:   |   点击: 970
摘要: 安徽省望江县流行的挑花工艺是在渔耕并存的农业社会环境中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而来的,它源于唐代,最早时人们用毛发和麻布为材料挑制敬神的敬褡,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日常家居的点缀。早期的望江挑花主要用于女性头巾、衣、裤、围裙及小
项目序号:324
项目编号:Ⅶ-25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安徽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望江县
保护单位:望江县文化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望江县
  
  安徽省望江县流行的挑花工艺是在渔耕并存的农业社会环境中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而来的,它源于唐代,最早时人们用毛发和麻布为材料挑制敬神的敬褡,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日常家居的点缀。早期的望江挑花主要用于女性头巾、衣、裤、围裙及小儿襁褓、围兜、抱裙、鞋帽的装饰,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亦取以装饰男性的汗巾、腰带、车辫、褡裢等器物及帐檐、桌围等室内器具。发展至今,望江挑花已成为当代家居用品如沙发靠垫、扶手、窗帘、壁挂、地毯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望江挑花具有针法独特、做工精细、技艺含量高、难以仿冒复制的特点。它构图优美,变化有序,色彩对比强烈,正反相映成趣,极富观赏价值。望江挑花流布范围较小,受外地文化影响极少,始终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面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安徽西南部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20世纪60年代以来,望江挑花声名大振,有大量作品为业内人士所收藏。70年代后期,望江挑花作品三次被选作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沙发装饰,且在博览会、展销会上获奖。目前望江挑花的发展陷入困境,20世纪5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挑花能手至今健在的都已是高龄老人,当地女青年热衷于外出务工,极少有人愿意学习继承这一民间艺术,望江挑花前景堪忧,亟待保护。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