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匠榜-牡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双
2024-12-04 14:58:00  |   发布者:   |   点击: 3661
摘要: 李文双,字馥依,1965年出生于河南洛阳,著名牡丹合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创建的珍绿牡丹香业公司是国内唯一专业研发种植和生产天然牡丹香系列产品及香文化展示的专业企业。


微信图片_20241202115236.jpg

隋唐:洛阳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隋唐盛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鼎盛期,也是洛阳香文化的鼎盛期。

隋炀帝营建东都,定都洛阳,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营建西苑,广植牡丹,使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万国来朝,蔚为大观。

唐太宗李世民以洛阳为东都,扩建洛阳宫,经常来洛巡视,使洛阳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步步提升。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政策开放,借助于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陆海交通,国内香药的流通和域外香药的输入更加便利,西亚香药如苏合香、乳香、安息香、没药等大量进入洛阳,产生了许多新的香方和香品。祭祀用香、礼佛用香、宫廷用香、贵族用香,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用香的品类大大增加。“焚香、品茗、赏画、抚琴”被誉为四大雅事。

洛阳香文化的鼎盛和武则天有很大关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定都洛阳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其中在洛阳生活了三十年。前十年,和唐高宗频繁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后二十年,武则天独揽朝政,改唐为周,自称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定都洛阳。

武则天少年聪慧,面容姣好,十四岁时就在洛阳宫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召见,入宫为“才人”,并赐名武媚。唐太宗逝世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焚香礼佛,诵读佛经,深受佛教影响。二十五岁时被唐高宗召入宫中,封为昭仪。她捐出二万贯脂粉钱在洛阳龙门敬造卢舍那大佛,焚香礼拜。

微信图片_20241202101638.jpg

为了给自己登基称帝制造舆论,武则天认为自己是弥勒佛化身转世,以女人之身统治天下,所以视佛教为国教,大兴土木,建造明堂、天堂。天堂作为皇家专用的礼佛塔,高一百八十多米,是当时世界上的建筑。天堂内供奉的大佛是世界上的佛身,仅小拇指上就可容纳十几个人。为了表示虔诚,她令宫廷香匠以国色天香牡丹的根、茎、花、叶为主香,配以各种珍贵的香料、香药,精心制作成各种神都牡丹香品,作为宫廷礼佛祭祀和皇家宫内生活用香。品类繁多的线香、篆香、香丸、香粉、香囊应运而生,香炉、香案、香具也日趋精美、豪华。她还下令排演了近千人参加的宫廷乐舞,在礼佛等大型活动时演出。

为了表示礼佛诚心,武则天还重修龙门香山寺,经常率领朝廷官员前往礼佛、赋诗,留下了“香山寺赋诗夺锦袍”的千古佳话。

当时的皇家用香均为宫廷牡丹香,一直到南宋时的“香谱”中仍保留有“牡丹熏衣香” “牡丹醒醉香” “牡丹衣香”等香方。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隋唐时期,香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唐代香文化的印记。日本香道中的隔火熏香形式即源于唐代。

微信图片_20241202104445.jpg

隋唐香文化的浓郁氛围,使文人阶层开始对香有了浓厚的兴趣,往往自己动手和香,设计制作香印、篆香,并留下了很多咏香佳句。李白“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王维“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白居易“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杜甫“朝罢香烟携滿袖”,刘禹锡“博山炯炯吐香雾”,陆龟蒙“静焚香炷礼寒星”……特别是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与很多文人结为“香山九老”,经常到龙门香山寺焚香读经,留下了很多咏香之作。他逝世后葬于香山琵琶峰,与香山寺为邻,成为著名的文化景点。

微信图片_20241202101957.jpg

如今,牡丹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文双,传承家族制香传统技艺,在龙门山营建神都牡丹香坊。以传承、弘扬传统香文化为己任,将香礼、香薰、香器、香赞、香艺、香方、香饰、香饮、香食、香体、香枕、香酊、香酿、香汤沐浴等香文化及产品集中展示,以“天然、专注、和合”的理念,不忘初心,持礼守正,尊师重道,砥砺前行,始终如一地走在传承和弘扬传统香文化的道路上。


微信图片_20241202113214.jpg


微信图片_20241202101636.jpg